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陵文典黄帝研究卷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由尧典透视黄帝文化之价值

吴 玙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释 名
  黄 帝
  黄:说文云:“地之色也,从田光声。”
  释名云:“黄,晃也,犹晃晃,像日光色也。”(刘熙释名释彩帛)
  广韵:“黄,中央色也。”
  易坤卦:“天玄而地黄。”
  汉书律历志上:“黄土,中之色也。”
  白虎通云:“黄帝,中和之色也。”
  风俗通黄霸:“黄者光也,中和之色也。”
  论衡验符:“黄为土色,位在中央。”
  按:黄乃取金木水火土五行土之色。又五行与四方相配则为中。就中国地域来看,黄土高原正处中央,黄土高原乃我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,故特重黄色。帝:说文云:“谛也。王天下之说,*古文帝”
  按:帝于卜辞作*,彝铭作*,与古文帝形近。于文当为从不之合礼指事字,不为华英,是芣之初文“芣,说文云:花盛。”则帝乃华柢而为*“后作蒂”之初文(鲁实先文字析义五三一页),按不于卜辞作*。彝铭作*,并像华英盛开之形。惟许氏不知,而曰:“鸟飞上翔不下来也,象形。”(许慎说文不部)盖华之为物,附于枝者曰*,承华者曰鄂,鄂上曰英,华之光采萃于其英,故其英曰不。小雅常棣云:“常棣之华,鄂不*”义为常棣之鄂与英,俱采色盛美也。(鲁实先文字析义二二九页)是黄帝者、黄土高原之奇葩也。它是一种美称,犹史记注谓:(尧为放勋,舜为重华,禹为文命,皆为徽号)(见史记五帝纪注。但非所谓(徽号)也。放,至也。勋,能成王公也(说文)。是放勋者,至功也,乃美尧之名也。舜生而重瞳子,史记项羽本纪赞,史公曰:(舜目重瞳子,羽亦重瞳子,羽岂其苗裔耶,何兴之暴也)此在叹羽所以有如此之事功者,缘有奇人之祖也。重华,美其殊人也。文者章也。命者名也。嘉禹为山川命名也。尚书吕刑曰:“禹平水土,主名山川”是其证也)属文化层面。高原奇葩专谓轩辕氏也,但是与后世所谓的皇帝不同。蔡邕谓:(皇帝,至尊之称。皇者煌也,盛德煌煌,无所不照。帝者,谛也,能行天道,事天审谛,故称皇帝。)(蔡邕独断上)这是泛指历代统治者,属政治层面,有天下者皆可称之。
  中 国
  中:说文云:(中,内也,从口丨。)形义俱误。考:中,卜辞作*,彝铭作*,俱像旗帜之形。古无座位,诸侯会盟,插旗为中,系独体象形字。引申而有中央,中间,中正,中道之义,故程子曰:(不偏之谓中。)(蔡邕独断上)
  中 国
  中国之名
  一、首见于禹贡(尚书禹贡)(中邦锡土姓)(孙星衍谓史迁邦作国,当从史记作国)
  二、僖公二十五年左传“仓葛乎曰:德以柔中国,刑以威四夷。”
  三、隐公七年公羊传“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。”何休曰:(中国者,礼仪之国也。)
  四、章炳麟谓:“中国之名,别于四裔而言。”(中华民国解)
  五、韩愈曰:“孔子之作春秋也,诸侯用夷礼则夷之,进于中国则中国之。”(韩愈原道)
  上述之以德刑柔威进用说中国与夷狄,其别不在血统与地域,而是以文化为标竿。
  所谓中国,乃礼义文明之符号,超越于政治疆域之外。
  华 夏
  华:说文云:(华,荣也。从艹*。)
  按:“*,艹木华也。”段注谓:“今字花行而*废矣。”华本像朵花,花之特质为美丽漂亮,是中华者,美丽之中道也。这正是中国文化精神所在,非方位、界域、种族所得限,实乃先民高上广远之特征。
  夏:说文云:“中国人也。”段注:“中国之人,谓以别于北方狄、东方貉、南方蛮、西方羌。”是华夏乃谓有文明讲礼义之中国人。这与西方文化不同。罗马时代,由于北方蛮族入侵,造成罗马衰亡,而日耳曼民族代兴,这就像一个泉源的干涸,另外出现一个新的泉源。其结果是使罗马文化成为历史名词,这是西方文化现象。中国文化却不如此,东汉末年,北方有匈奴,东北有鲜卑,西北有羌与氐,造成国家混乱而亡。接下来魏晋南北朝,混乱依旧,又有鲜卑,拓跋等多民族的羼合,还有新宗教的传入,政权虽有变换,而依然是自古以来华夏民族的正统。这就像是一条大河(指黄河。我们称为母亲的河,是中国第二大河,全长五千余公里,它的中下游,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,也是中国古代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地带,中国早期帝国都城包括长安、洛阳、开封、郑州等,都坐落在黄河中、下游。也是黄帝、尧舜、夏、商、周、诸代的地域),汇纳了许多的支流(指多民族的融合(1)金日磾,本匈奴休屠王太子,见汉书。(2)王世充本姓李,西域人,见唐书。(3)魏孝文帝时将拓跋改姓元,见唐书),虽曾兴起一些波澜,溅起无数水花,但是对于这条大河来说,不但未见改损,反而更见其宏大壮阔。这就是中国文化潜在的力量,所以说,只有行事漂亮,有文明,讲礼义的人才配称为(华夏)。
  论 述
  “孔子者,中国文化之中心也,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,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,赖孔子而传,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,赖孔子而开。”(中国文化史第二十五章)诚然,今日中国文化之内涵深厚,蓬勃发展,皆因孔子的“开”而结的果。但孔子所传者为何?按孔子删书,断自唐虞,是“尧典”应为中国文化之发端,其后经尧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承传而至孔子,是孔子所传者尧舜文化也。所以中庸说:“仲尼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,上律天时,下袭水土。”(中庸章句第三十章)寻根探源,究其伊始,所谓孔子文化,乃传承尧舜而来,是尧舜应为中国文化之中心。盖“祖述者,远宗其道;宪章者,近守其法;律天时者,法自然之运;袭水土者,因其一定之理。皆兼内外,该本末而言也。”(中庸章句第三十章注)
  尧典是中国文化传世第一篇文献,所述者皆有关用人行政、治历授时、正礼正乐、封疆定域、朝觐聘享、巡狩礼制、音律历数、敷教在宽、刑罚惟明,以及许多民生物用与典章制度等,皆开后世之先河。尧系黄帝玄孙,继帝喾而为帝。史公谓:“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,就之如日,望之如云,富而不骄,贵而不舒。”(史记五帝本纪)亦犹史公论黄帝“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齐,长而敦敏,成而聪明。”(史记五帝本纪)尧真黄帝之嫡也。是尧典所传,实乃就黄帝之纪实扩而大之也。帝王世纪云:“黄帝有熊氏,少典之子,姬姓也。居轩辕之邱,故因以为名,又以为号,治五气,设五量。及神农氏衰,蚩尤氏叛,不用帝命,黄帝于是修德抚民,始垂衣裳,以班上下,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服牛乘马,以引重致远,重门击檄,以待暴客,断木为杵,掘地为臼,杵臼之用,以利万人,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……又使岐伯尝味草木,典医疗疾,今经方本草之书出焉。其史仓颉又取像鸟迹,始作文字,史官之作,盖自此始,记其言行,策而藏之,名曰书契。自黄帝以上,穴居而野处,死而厚衣以薪,葬之中野,结绳以治。及至黄帝,为筑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而易以棺椁,制以书契,百官以序,万民以察,神而化之,使民不倦,后作云门咸池之乐,周礼所谓大咸者也。于是人事毕具,得宝鼎兴封禅,有景云之瑞,故以云纪官,为云师以土为德王。”(晋皇甫谧帝王世纪)就其所述,今日社会之生活器用,风俗习惯,规矩方圆,文物礼制,无不渊源于此,则中国文化实轩辕黄帝开之也。
  史公德识天纵,才学超群,为文最善用实,常以其实而实天下之虚。为高伯夷义不食周粟,冠列传之首;尊泰伯谦和能让,列世家第一;史记一书,体例严谨,舍三皇伊始于五帝,而黄帝袖然冠首,是史公崇黄帝真中国文化之始祖也。故云:“黄帝者,少典之子,姓公孙,名曰轩辕……轩辕乃修德振兵,治五气,艺五种,抚万民,度四方……顺天地之纪,幽明之占,死生之说,存亡之难,时播百榖草木,淳化鸟兽虫蛾,旁罗日月星辰,水波土石金玉,劳勤心力耳目,节用水火材物,有工德之瑞,故号黄帝。”(史记五帝本纪)深究尧典一文,其精神内涵实皆承传自黄帝,是黄帝文化,才是中国文化之中心。
  证 成
  治历授时
  太史公曰:“盖黄帝考定星历,建立五行,起消息,正闰余”(史记历书)
  索引曰:“皇帝使羲和占日,常仪占月,臾区占星气,伶伦造六吕,大桡作甲子,隶首作算,容成综此六术而作历。”(史记历书注)此皆皇帝史官,各有所司,各有所守,容成综而作历,确立黄帝时之月令,也为尧治历授时立下指标,奠定基础。更重要的是传承的方向与原则。
  尧典曰:“乃命羲和,钦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”(尚书尧典)是谓尧据之而令羲仲、羲叔,和仲、和叔,两家四人,分居东、南、西、北四方,依据日影长短,及昏中星出现之位置,人民生活状态,以及自然生态之现象,测定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(即后世所本之二至二分)之时间,给予人民四时月令之生活准则。因民间不知气期天侯,则难定播种收获之期。即农事之外,一切行政,也须按时令而行。即如今各机关团体所定之“行事历”,若付阙如,则不知如何措手足。尧因历时明白,有所遵循,故能“允厘百工”,以至“庶绩咸熙”(尚书尧典)这皆是源之于“黄帝考定星历”(史记历书)而来。
  按:中国历法,自古阴阳合历。阴历据朔,阳历据气,节气乃据太阳而来,阴历是指朔、望、晦;岁指阳气而言,即二十四气,是地球绕太阳一周之数,即三百六十五天多;年指阴数而言,即四季十二月,指太阳月亮绕地球一周三百五十四天多。因此阴阳历每年要相差十一天多,如不加以考量,则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将混淆不清。尧据黄帝“正闰余”(史记历书)之恉意,以闰月调和了阴阳历,使春、夏、秋、冬永远不变,年、岁也永远相合。故尧典曰:“以闰月定四时成岁”(尚书尧典)。由此基础,推衍变化,而有十九年七闰法之形成,使阴阳历配合更为周密,相差仅零点零以下。
  至于“正闰余”,据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“以岁之余为闰,故曰闰余”(史记历书注)之说,所谓“闰余”,即归余于终,将闰月加于岁末,即当年多一个月,因此殷商甲骨文有十三月之辞,其由来当渊源于此。又汉初一切草创,历法则承秦正建亥为岁首,即以十月为正月,岁末为九月,归余于终,因而有后九月之纪。是中国之历法乃源于黄帝,植根于尧,早于世界各国,又经过历代之努力、改进,其精确度与今日国际通用之格雷哥里历几无差别。所以历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光辉的一页。
  修德立业
  “炎帝欲侵陵诸侯,诸侯咸归轩辕,轩辕乃修德振兵……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,三战然后得其志。”(史记五帝本纪)黄帝由此(修德)振兵之胜利,奠下天子之地位。尧继黄帝曾孙帝喾而有天下,“钦明文思安安”(尚书尧典)。即态度诚敬而精明,典法合理而条达,更能尽心从政,安其所应安之人。由修德入手,使九族相亲,百官敬业,诸侯和合相应,人民受其“允公克让”(尚书尧典)之感召,都能和乐相亲。所以尧典曰:“克明俊德,以亲九族,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,百姓昭明,协和万邦,黎民于变时雍。”(尚书尧典)尧不仅由此而“光被四表”(尚书尧典),为四方广大人民所信任,并因此而形成大学篇“修、齐、治、平”(礼记大学第一)之学。也为后代施政立下典范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”(论语为政第二)免而无耻,是不敢为恶也,而为恶之心犹在,止畏刑耳。德礼之教,则有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,又能深植其本也。“孟子道性善,言必称尧舜”(孟子藤文公上)而尧之德,实源于其高祖黄帝。当其时,争夺不已,暴虐横行,黄帝能修德以征不享,主持正义,又能时播百榖以养民,旁罗日月星辰以安民,水波土石金玉以富民,此皆帝德之广被也(详参史记五帝本纪索隐),亦人性之光辉也。
  举贤任政
  治国以人才为先,此黄帝所以能称雄于黄土高原也。太史公称黄帝:“举风后、力牧、常先、大鸿以治民。”(史记五帝本纪)
  按:风后、力牧乃奇才异能之士。据帝王世纪皇甫谧谓:黄帝就梦中情景,占而求之,得风后于海隅,登以为相;得力牧于大泽,进以为将。(皇甫谧帝王世纪)尧继大统,亦曾寻才以自辅,尧典曰:“畴咨,若时登庸”(尚书尧典)谁啊!能够顺应天时,拯救民命,我就拔擢升用他。惜众臣所举皆非人才。乃又询于四岳,欲求贤以自代。尧典曰:“咨,四岳,朕在位七十载,汝能庸命,巽朕位。”(尚书尧典)庸,代也。希望能得到一位代天行令,忠于职守,热爱人民之人。并且标榜“明明扬侧陋”(尚书尧典),举荐人才不限于某一方;显达明哲之士可以推举,微贱隐逸者亦可举荐,因此而得舜,舜生于(瞽子,父顽、母嚣、象傲)(尚书尧典),这样一个不健全的家庭。瞽,史记引作盲,非瞎眼之人,乃指黑白不分,是非不明,有眼无珠者(参见说文目部盲字下段注)。父亲是愚顽无知的老头子,后母是口不道忠信之言的长舌妇,弟弟是个傲慢不恭的不良少年。他却能(克谐以孝)(尚书尧典),用一个(孝)字使家庭和谐,彼此相亲。(烝烝*,不格奸)(尚书尧典),家道烝烝日上,再也没有邪恶之事发生。历二十八年的考验,终继尧而为帝,为中国文化留下(禅让)之美名,这正是黄帝用人唯才的善始,而结的硕果。没有黄帝求将求相之举,怎会有尧寻舜之事?
  礼乐之邦
  咸池,黄帝乐名(世本作篇茆泮林辑本)。礼记曰:(咸池,备矣),郑玄注:(咸池,黄帝作乐名也,尧增修而用之。)(礼记乐记郑玄注)咸池之乐如何已不可考,尧典仅曰:(夔,命汝典乐,教胄子。直而温,宽而栗,刚而无虐,简而无傲。)(尚书舜典)这是由乐理入手而强调乐教。要知道直难温,宽难敬,刚易暴,简易傲,这是相互矛盾且相冲突的现象,尧希望能透过乐教,使受教者的表现;既要正直而又能温和,宽大又能敬谨,刚强又不流于苛虐,简易而不会踞傲,这是高超的理想。尧要夔主持乐教,教导天子及卿大夫的长子,让这些政统继承者,在起步之前,能够透过音乐的陶冶,健全他们的品德人格。也以高远的理想,奠定中国为礼乐之邦之基础。是中国之乐教,赖尧帝而传,也赖尧帝而开。西洋人常说(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),这理论也应该是渊源于中国文化。
  结 语
  说黄帝是黄土高原的奇葩,这是就文化而言,无伤于他是人、是神,还是徽号。说他是人,就是位超人;说他是神,就是万能的创造者;说他是徽号,就是美丽的象征,都由奇葩衍生而来。这不流于世俗,更不涉及迷信。你可以质疑,否定则必须有理。尧、舜、禹都有恰如其分的特殊徽号(说见释名注五),送他个(黄土高原的奇葩)应该是很恰当的。因为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,也是中国文化创造者。像我们生活中的一切:文字、律历、穿井、火食、杵臼、弓矢、衣裳、冠冕、扉履、舟车、笙簧、竽鼓、服牛、乘马等,皆是他和群臣所创造发明的(世本作篇<茆泮林辑佚本>)。若不是超人、万能的创造者、黄土高原的奇葩,怎会有如此亮丽的功绩。所以,中国文化与黄帝是密不可分的。太史公作史记,把他列为开章明义的第一人,一定有他的道理与根据的。
  今天不论大陆、港、澳与台湾,甚至新加坡,不是自称华人,就是中国人,或炎黄子孙。许多移民海外的华侨,有些早已入籍所在地政府,甚且与外人通婚,繁衍后代,但他们仍自称华人、炎黄子孙、华夏儿女。其实华非种族之号,夏亦非邦国之名,纯粹是由文化意识而来。所以中国、华夏、黄帝本是三位一体,“随举一名,互摄三义”(章炳麟中华民国解)。无非是说我们是奇伟特出人的后代,有着章服之美、文化之盛、讲礼义、行中道的中国人。
  后稷(弃)母邰氏,姜姓女、炎帝之后;文王母太任,属殷部落;武王母太姒,夏部落(史记周本记)。是夏、商、周既不同姓,也不同族,是各自活动的部落。只因他们承传黄帝而来,皆能以文化、人性为出发点,没有地域观念、没有种族界限。将人类尊贵之包容性,发挥到最高点。虽也有征伐之事,但都标榜着:(吊民伐罪)(宋书索虏传)或(恭行天之罚)(尚书甘誓)。若(汤一征,自葛始,天下信之。东面而征西夷怨,南面而征北狄怨,曰:奚为后我)(孟子梁惠王下)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这也就是中国文化所以能源远流长,日益壮大之特性。
  中国传统政治,从黄帝到中国,几千年,数十代,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。口号不是推翻暴政就是吊民伐罪,因为人类自由、平等、博爱等基本权利,自黄帝立国时代就已具备,没有什么好争取的;要有,就是抢皇帝位子坐。因此,不论谁做皇帝,都是以治国安民为目的,以发扬文化为职责,以繁荣社会为目标,终极境界是四海一家,天下为公。纵有不肖者,也不过是贪图享乐,甚至荒淫无道,苛政暴民而已。这也正是改朝换代的原因,但绝无意识形态。这传统观念永远都不会变,因为我们有位奇伟的领导者——黄帝。
  中国文化由黄帝起始,历经尧舜以至孔子几千年承传而来,炎黄子孙、华夏儿女不能任意轻忽它,也没有权利毁弃它,因为毁弃不了它。就像我们是地球人,就必须保护地球生态一样,应为后代子孙尽力,为后代子孙权利而尽力。因为地球只有一个,不但不能破坏,还要积极加以维护,不能让贪婪者为个人私欲利益而破坏它。这就等于我们黄帝只有一位,我们必须负起承传黄帝文化的责任,不能让狂妄者为所欲为,轻忽、蔑视、毁弃黄帝文化。那是无知,那是自绝。“叔孙武叔毁仲尼,子贡曰:无以为也,仲尼不可毁也。他人之贤者,丘陵也,犹可逾也。仲尼日月也,无得而逾焉。人虽欲自绝,其何伤于日月乎?多见其不知量也。”(论语子张第十九)而今天真有少数要与中国文化隔绝之狂妄者,可怜他全然没有记取30年前的惨痛教训,那些批孔的人,今天不又都生活在他光环之下吗!孔子倒不了的,中国文化能去得了吗?纵然你不知量而自绝,又何忍让儿孙陪葬,牵着儿孙同死,何伤于日月之明!只是你看不到明天升起的太阳罢了。当光明普照大地时,自有有识自觉者来承传发扬。如今世界都向往中国文化,孔子研究院全球已有百余所,21世纪,正是中国文化开花结果的时代。我们何其有幸而生于此——享受着始祖黄帝的光彩,过着“像人”的生活,又何其无奈生于此——要肩负起振聋发聩、维护中华文化的重担。仲尼不可毁也,而况黄帝乎!
  选自《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》 2007年4月
  

黄陵文典 黄帝研究卷/《黄陵文典》编纂委员会编.—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8.03

您是第 位访客!